雅昌艺术网 |艺术家网首页 | 论坛 | 博客 | 艺搜
 
 姬凌滨
 http://jilingbin.artron.net/
 
  搜索:
 
一部曲高和寡的村庄挽歌
 
发布时间: 2015-08-11 11:05:13
 
 

  姬凌彬的摄影作品集《远去的村庄》终于结集出版了。


  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漾溢着浓浓墨香的书,大气磅礴,浑然天成。它的作品在残缺中凝聚着厚重,在古朴中透着空灵。它不仅渗透着摄影家对“村庄文化”的情结和追求,面对严酷现实,让人类心灵深处感到刻骨的震颤。


  《远去的村庄》是姬凌彬圆结多年的一个梦。他是用“光与影演奏出一曲苍凉的乐曲”,“挺立在废墟之上,仰首苍穹,饱经沧桑的皱折依然是那么自信”,他用石磙、磨盘,拆说着人类生活的遗存和“一个肃静的萌动”,他要用感受宅院的“许久荒芜”触摸历史留下的余温和心跳,在满目苍痍的老墙、照壁上,他看到了时光、岁月和自然留下的永恒话题。


  姬凌彬的摄影作品是对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一味扬弃理念的挑战。这是一种事实,随着现代文明步伐的加快,人们已进入了数字信息时代,那些曾经承载着人类生活许载的村庄、院落逐渐的被钢筑水泥建筑所取代,现代文明对古老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强势施加着影响,人们守着电视、网络尽情地享受着楼宇文明的舒适时,人与自然、人类之间却少了沟通交流,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产生了隔膜,以至于躺在角落里的碾磙、磨盘对孩子们来说是如此的陌生和咤异。为此,做为摄影家的姬凌彬深感责任的重大,他在人们面对古老宅院将哄然塌下的瞬间,揿动了手中的快门,定格下祖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村落遗迹。


  地域文化有着绵长的发展和悠久的历史,它体现着“一方水土”有血有肉的特有内涵。姬凌彬的摄影作品是一种实证的考察和穿越时空的记录。当人们翻阅这部作品时,不能不想到先民们是如何用双手创造生活付出的艰辛,才锻造出农耕岁月有滋有味的煌辉。人们似乎没有过多的去想,重新的地域再造,没有纵向的遗存,它的精神、它的文化、它的内涵就没有了。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,人们只停留在口头上的承诺,大肆挥霍糟踏祖宗留下的文化资源或者保持着一种沉默的无奈。面对着这场世纪性的灾难,我们的摄影家奔波穿行在晋秦豫乡间僻壤、阡陌小道,用自己敏锐的目光,给人们绘制一张张一幅幅宅院文明的精彩,诉说着昔日村庄里的往事,发掘出瓦罐碎片上釉光折射出的道理。


  姬凌彬在创作完成“村庄文化”这一题材时,用熟稔的摄影黑、白、灰表达理性的回归和思绪的张扬。面对渗透作者心力的图景,你不能认为这是一种思想上的守旧,这是匠心独运被处理了的和被加工过滤了的思绪和理性。他用摄影上特有的灰色多层次的放大,展现了人们在村庄里的过去,去描摹“村庄文化”的外形,为人们提供鉴赏过程中,去揭示“村庄文化”的内涵,更确切点说,作品的高明之处,在于透过那些僵死、凝固的过去,你能看到或听到撕心的呐呼和无声的抽泣,这是一种摄影极致的黑、白、灰。际与这点,姬凌彬用摄影的本质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思考的画面。


  我有一个共鸣是刻骨铭心的,那就是老家住了几十年的地坑院被推掉了。出于无奈,我约了几个朋友拍了一次照片,算是记录、算是告别、也算是祭奠。因为我和姬凌彬打心里爱它的,我不能说服人们不去做这件事,因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穴居的见证,它毁掉了祖宗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文化。我不知道那冰冷的水泥建筑是否能记住往事、记住历史、记住先辈的情感!


  而今当人们住在楼宇与村庄告别时,怅然若失,蓦然感到缺少点什么,云卷云舒的日子不再、提灯串巷的日子不再,常常发现生他养他的村庄,总是令他魂牵梦萦,令他难以割舍,令他热泪盈眶。这是孕育生命辉煌最初的摇篮啊,这就是姬凌彬的情结,也就我们人类回归的圆点。


  不容讳言,姬凌彬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地道的商海弄潮者,然而在探寻艺术的道路上,他却是一位真正艺术殉道者。他不为灯红酒绿所迷,面对众生芸芸,情有独钟,我行亦然,他是“鱼与熊掌兼得”者。姬凌彬的作品,不管人们称其为“村庄文化”也好,还是称其为“后摄影的实证文化”也罢,它让人们在解读这些作品的同时,也在深深地触及人类自己灵魂和弱处,面对失去的村庄、家园,去反思过去所做的一切。人类在捡点自己的过失之后,换回的当是一种理智的回归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拯救村庄,就是拯救华夏古老灿烂的文明。因为在古老的村庄中,沉沉烙下了华夏文化生生不息的印迹。可以说姬凌彬的作品集是一部新时代曲高和寡的村庄挽歌,是一部浓墨重彩的浑然绝响。


  我想人们在欣赏品味姬凌彬的《远去的村庄》的作品时,感悟摄影家奉献精美的“村庄文化”大餐时,也会由衷地发出感叹:珍爱我们的村庄,珍爱我们自己的文化,因为珍爱自己文化的民族,才是一个有着希望发达的民族。

 
(新闻来源:艺术家提供)